
漫影园社讯: 5月23日晚,“2025国际影( yǐng)像文化周”的核心板块,一( yī)场关于“善有引力:对话公( gōng)益影像”的全球对话,名为( wèi)“改变:始于看见——公益影像( xiàng)的可能性”圆桌论坛在深( shēn)圳举行。
本场圆桌论坛从( cóng)公益影像的社会效益出( chū)发,由凹凸镜DOC联合创始人( rén)、纪录片导演张新伟主持( chí),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特邀导( dǎo)演、鉴鹏兄弟创始人兼导( dǎo)演摄影师见鹏,野生救援( yuán)资深媒体和合作经理许( xǔ)帅,诗人、装置艺术家、电影( yǐng)导演苏童,艺术硕士、代表( biǎo)作《最后的三寸金莲》《云端( duān)行者》的导演刘辉,以及来( lái)自克罗地亚的纪录片导( dǎo)演Toni Jelneic和墨西哥电影导演Oliver Granillo一( yī)同出席,嘉宾们围绕“投身( shēn)公益影像的初心”以及“名( míng)人效应对公益影像的推( tuī)动作用”展开讨论。
为什么( me)选择公益影像?
主持人张( zhāng)新伟以鲁迅名句“无穷的( de)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 wǒ)有关”开启讨论,从个体责( zé)任感出发,邀请几位嘉宾( bīn)分享投身公益影像的作( zuò)品与历程。见鹏坦言,自己( jǐ)与公益影像结缘,并非直( zhí)接受纪录片的影响,而是( shì)因为普利策奖作品《饥饿( è)的苏丹》的伦理拷问。
他的( de)公益信念源于自己在日( rì)本海滩捡拾400个空瓶的经( jīng)历,目睹本国垃圾成为他( tā)国负担时产生的巨大羞( xiū)耻感,推动他用更具个人( rén)视角进行影像创作,力图( tú)强化公众环保意识,最终( zhōng)他拍摄的环保纪录片播( bō)放量达2.4亿次,成功传达了( le)“公益即公众利益”的理念( niàn)。

许帅谈到自己从野生救( jiù)援媒体人成为公益影像( xiàng)创作者,正是受姚明在《一( yī)碗鱼翅根》中“没有买卖就( jiù)没有伤害”这一经典口号( hào)的启发。他分享了与王一( yī)博合作的纪录片《寻护者( zhě)》触发了13亿的线上曝光、22.7亿( yì)线下户外广告的浏览量( liàng),进而推动了220万人参与保( bǎo)护中华穿山甲行动的例( lì)子。他表示,野生救援一直( zhí)在做宣传,宣传即保护,自( zì)己也会继续在宣传这条( tiáo)路上走下去。
苏童表示顾( gù)桃在《犴达罕》里记录的鄂( è)温克族生活,教会她用诗( shī)歌沟通少数群体与大众( zhòng),给了她很大的感动与启( qǐ)发。刘辉则提及王久良的( de)成名作《垃圾围城》与《塑料( liào)王国》,这两部作品分别推( tuī)动解决了北京垃圾填埋( mái)问题和促使政府出台严( yán)禁进口洋垃圾的政策。

克( kè)罗地亚导演Toni Jelneic则表示自己( jǐ)因对影像的热忱跳出律( lǜ)师行业,用镜头为弱势群( qún)体发声,他提出:“虽然语言( yán)是交流最大的障碍,但是( shì)影像创作所表达的情绪( xù),是可以突破语言障碍的( de)。”不同文化的交融碰撞,反( fǎn)倒可能是一部优秀的影( yǐng)片所需的基底。

Oliver Granillo分享了他( tā)从技术岗位转向电影创( chuàng)作的心路历程。起初他拍( pāi)摄影像,试图带给家人快( kuài)乐。后来他聚焦个人内心( xīn)的挣扎,展现出自我“死亡( wáng)”后的重生,这部电影不仅( jǐn)帮助他自我疗愈,也引发( fā)周遭对心理健康的关注( zhù),影像已成为一种共情的( de)纽带。他认为,爱、自由、创意( yì)是世界通用的语言,而影( yǐng)像可以把这种语言转译( yì)给世界。

明星效应如何反( fǎn)哺公益影像?
在公益影像( xiàng)的传播过程中,名人效应( yīng)被广泛认为是提升影响( xiǎng)力的重要助力。许帅介绍( shào)了他们通过明星效应,低( dī)成本制作高质量公益视( shì)频,成功引发公众关注的( de)事例。
去年他们在海南拍( pāi)摄了有关废弃渔网的公( gōng)益片,公益大使黄轩亲自( zì)下海打捞渔网,真实展现( xiàn)海洋污染问题。许帅指出( chū),除了大家熟知的塑料垃( lā)圾,海底“幽灵渔网”的数量( liàng)也十分庞大。
因清理渔网( wǎng)成本高,渔民多选择直接( jiē)丢弃,导致渔网残留海底( dǐ),对小头鼠海豚、海龟等海( hǎi)洋生物造成严重威胁。他( tā)呼吁公众在海边游玩时( shí)不要乱扔垃圾,有潜水条( tiáo)件的潜水员若遇到废弃( qì)渔网,能主动清理,共同守( shǒu)护海洋生态。
张新伟提问( wèn)公益与商业结合、名人效( xiào)应是否能实现“1+1>2”的效果。见( jiàn)鹏回应称,实际效果远超( chāo)预期,他们拍摄的四集纪( jì)录片为例,在马伯骞参与( yǔ)的海洋保护主题中,他们( men)发现海洋垃圾严重问题( tí),漂浮垃圾面积已经达到( dào)16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60个海( hǎi)南岛大小,靠个人捡拾难( nán)以解决。他们记录了一位( wèi)海边酒吧老板用喇叭劝( quàn)导乱扔垃圾者,从而引发( fā)羞愧自觉清理的故事。
基( jī)于此,团队联合酒吧发起( qǐ)“捡一件海洋垃圾,免费换( huàn)一杯鸡尾酒”活动,因为明( míng)星效应得到后海村上百( bǎi)家商铺响应,活动已持续( xù)3年。
苏童提出最小单位公( gōng)益理念,主张从家庭关系( xì)的私影像切入,通过家庭( tíng)叙事折射社会价值;大学( xué)教师刘辉分享了学生拍( pāi)摄遗体化妆师的案例,认( rèn)为年轻人用纪实镜头直( zhí)面生死议题,恰恰为公益( yì)影像破除社会禁忌提供( gōng)新的可能。
正如主持人张( zhāng)新伟的总结“因为每个人( rén)创作经历和出发点不同( tóng),但公益影像中生活的力( lì)量却始终永存。”观众互动( dòng)环节,嘉宾们对关于“如何( hé)为未出生孩子留存公益( yì)影像”的提问引起嘉宾热( rè)议。
墨西哥导演Granillo从心理健( jiàn)康维度表示道,"完整的人( rén)性记录应包括生理与心( xīn)理的双重关怀。Toni Jelneic最后总结( jié)道,"在深圳街头,我既看见( jiàn)中国发展的速度,更看见( jiàn)人类情感的共通——这正是( shì)公益影像超越文化隔阂( hé)永存的根基。”
随着智能手( shǒu)机的普及,越来越多普通( tōng)人成为影像创作的主力( lì),也让每一个普通人参与( yǔ)到推动改变的行动中来( lái)。那些充满温度的公益影( yǐng)像,正在人们每一次拍摄( shè)、传播中延伸开来,拼接成( chéng)我们认识世界、改变世界( jiè)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