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予臻
漫影园社讯: 《南京( jīng)照相馆》给中国电影打了( le)一剂强心针。时隔5个月,工( gōng)作日票房实现了连续一( yī)周破亿,暑期档终于有一( yī)部电影能够冲击40亿+票房( fáng)。
《南京照相馆》的卖座振奋( fèn)人心之际,也向电影人提( tí)示这样一个事实:没有过( guò)时的类型,只有讲不好的( de)故事。
自1987年提出主旋律概( gài)念以来,这一类型电影经( jīng)历了几轮更迭。曾剥离娱( yú)乐属性的主旋律在新世( shì)纪初,开始探索融合商业( yè)类型片的可能。从融合动( dòng)作类型的《战狼2》到同融合( hé)战争类型的《长津湖》系列( liè),主旋律一度成为了卖座( zuò)的风向标。
后来,有学者认( rèn)为主旋律思想是普遍存( cún)在于很多类型片,比如《流( liú)浪地球2》《唐探1900》,应该将这类( lèi)型更名为新主流电影。但( dàn)主流叙事与娱乐性的结( jié)合,始终会有一种先天性( xìng)的矛盾感,难免会有舆论( lùn)上的争议。
《南京照相馆》的( de)出现,似乎标志着主流叙( xù)事也能以一种返璞归真( zhēn)的方式呈现。
“一开始,我们( men)就明确一个大前提,即我( wǒ)们做的是严肃题材,要克( kè)制娱乐性的呈现,我们只( zhǐ)能靠叙事的力度去‘击穿( chuān)’观众的情绪。”跟着申奥一( yī)路从《受益人》《孤注一掷》打( dǎ)拼过来的编剧许渌洋告( gào)诉时光君,做《南京照相馆( guǎn)》思路与之前的电影完全( quán)不一样。

过去二十来年,电( diàn)影行业在追逐工业发展( zhǎn)的路上,制造了无数华丽( lì)与奇观的视效场面。一场( chǎng)眼球刺激的喧嚣之后,观( guān)众对于视觉冲击的阈值( zhí)升高,国内外特效大片频( pín)频败北。
最初看过《南京照( zhào)相馆》的业内人几乎都没( méi)预见到电影口碑发酵的( de)方式,也是如此的返璞归( guī)真,即观众回归了对内容( róng)的讨论上,让电影形成了( le)多点式、发散状的口碑传( chuán)播。《南京照相馆》的横空出( chū)世,或许预示着电影创作( zuò)是时候回归本质,追求一( yī)种纯粹的叙事力量。
用“侧( cè)写”感动观众
一听到故事( shì)是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很( hěn)多观众会下意识以为电( diàn)影会使用“哭片”手法,采用( yòng)直白的煽情桥段催人泪( lèi)下。
但实际上,看过电影之( zhī)后,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 huí)事。《南京照相馆》对所有残( cán)忍画面的呈现都非常的( de)克制,而且主要将镜头对( duì)准了加害者,而不是消费( fèi)受害者的苦难。比如在呈( chéng)现慰安制受害者的遭遇( yù)上,镜头对准了那一张张( zhāng)毫无怜悯之心的日军脸( liǎn)庞,以及他们那充满性病( bìng)痕迹的溃烂身体。
正是这( zhè)些点到为止的细节,让很( hěn)多观众为之动容。“我们采( cǎi)用‘侧写’策略来表达这样( yàng)一个‘直给’的故事。”许渌洋( yáng)总结道。

这种反差的叙事( shì)策略让观众产生一种久( jiǔ)违的感动。观众兴起了“拿( ná)放大镜”看《南京照相馆》,扒( bā)出了越来越多的细节“彩( cǎi)蛋”,比如邮差编号“1213”是南京( jīng)大屠杀死难者的公祭日( rì)、毓秀唱的是抗战戏《四季( jì)歌》、最后活下来俩人姓氏( shì)连起来就是“金林(陵)”……
这些( xiē)“彩蛋”都是《南京照相馆》编( biān)剧团队精心埋给观众的( de)“信息矩阵”。
许渌洋解释说( shuō),今天电影人所面临的挑( tiāo)战前所未有。观众每天接( jiē)触到铺天盖地的资讯,短( duǎn)视频以爆炸式方式传递( dì)内容信息。“如果电影提供( gōng)给观众的信息量没有比( bǐ)短视频更高阶,让他们获( huò)得更高的满足感,他们为( wèi)什么要为电影买单?”
当下( xià),电影对单位时间内所传( chuán)递的信息量要求,比十几( jǐ)年前更高。电影需要用高( gāo)颗粒度、高分辨率的细节( jié)呈现,给到观众不同于日( rì)常刷短视频的体验,才能( néng)赢得一个他们为电影买( mǎi)单的可能。
面对短剧的冲( chōng)击,有一种论调认为影视( shì)作品传递信息要尽量“简( jiǎn)单粗暴”。但许渌洋却认为( wèi)大可不必,“观众聪明着呢( ne),只要你给清楚了。”

“要把信( xìn)息给清楚”依赖的是讲故( gù)事的基本功。《南京照相馆( guǎn)》叙事上,不仅做到了给观( guān)众讲明白电影外部的A故( gù)事,还让一贯讳莫如深的( de)电影内部B故事产生了广( guǎng)泛的讨论效应。
在编剧理( lǐ)论中,A故事俗称外部叙事( shì),推动情节的发展、戏剧动( dòng)作的发生,相当于发挥的( de)是一个“钩子”的作用。《南京( jīng)照相馆》A故事是讲一群普( pǔ)通百姓从求生到舍身传( chuán)递相片。
B故事俗称内部叙( xù)事,又称表意故事,常见于( yú)人物的成长线。《南京照相( xiāng)馆》B故事是阿泰对伊藤友( yǒu)谊的认知,从“我们是朋友( yǒu)”到“我们不是朋友”。随着故( gù)事的发展,逐渐揭开了伊( yī)藤的真面目,满嘴仁义道( dào)德,实则道貌岸然。

“我们不( bù)是朋友”这句台词对很多( duō)观众产生了相当大的后( hòu)劲。“当阿泰明白朋友关系( xì)背后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me),才知道如何做出他的选( xuǎn)择。当下的我们也是如此( cǐ),知道过去发生过什么,才( cái)知道未来该何去何从。”许( xǔ)渌洋说。
今年5月8日那天,许( xǔ)渌洋正好在德国,赶上了( le)纪念停战80周年。那天,德国( guó)人会放假一天。柏林城市( shì)的每个角落,都能发现他( tā)们反思过去的痕迹。反观( guān)日本,则完全没有。“我们想( xiǎng)通过这样一个电影,让更( gèng)多的人保持一个警惕的( de)态度。”
人物塑造,要有对时( shí)代的感知力
十几年前,战( zhàn)争题材相关创作,为了向( xiàng)外探索与国际舞台的接( jiē)轨,似乎总绕不开好莱坞( wù)那套反战片叙事模板,总( zǒng)会在电影里塑造一个有( yǒu)良知的加害者“反思怪”。比( bǐ)如去了圣塞巴斯蒂安国( guó)际电影节《南京!南京!》,但它( tā)所塑造的反思日本兵角( jiǎo)川,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不( bù)可否认,历史上存在有复( fù)杂的个体。但作为电影创( chuàng)作者,你在众多的历史人( rén)物中,如何抽取人物样本( běn),是你个人的选择。而《南京( jīng)照相馆》选择把这个权力( lì)给到观众,尽可能站在观( guān)众的角度上去想问题。
这( zhè)也是为什么很多观众感( gǎn)知到《南京照相馆》“亲切”,它( tā)没有一种高高在上的说( shuō)教感,只有一种关照普通( tōng)老百姓的真诚感。

“我们始( shǐ)终在想怎么‘钻’到那个历( lì)史时刻,设身处地呈现普( pǔ)通老百姓所面临的那场( chǎng)灾难。我们不想让30万人变( biàn)成一个统计数字,想让更( gèng)多的观众切身感受到30万( wàn)人的存在。”许渌洋说。
为了( le)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南京( jīng)照相馆》所选取的人物样( yàng)本,都是贴近当下观众生( shēng)活的普通人。阿泰相当于( yú)是现在的快递员,毓秀相( xiāng)当于是现在的十八线小( xiǎo)演员,老金一家是普通的( de)小商贩,宋存义是一个小( xiǎo)小的片警,王广海是留过( guò)洋、自以为见识很广的凤( fèng)凰男……
正是这样一群如同( tóng)生活在你我身边的普通( tōng)人,原本过着稀疏平常的( de)日子,却突然卷入了一场( chǎng)屠杀。每个人物都有着自( zì)己对周遭一切的认知,不( bù)断地随着时局的变化而( ér)变化。阿泰、老金、宋存义将( jiāng)最初“求生”的畏惧,转变为( wèi)“赴死”的反抗。

“你塑造的人( rén)物可以复杂、可以有‘毛边( biān)’,但在大的层面上,一定要( yào)有一个高的站位。”许渌洋( yáng)认为,创作者得对世界的( de)变化以及我们当今所面( miàn)临的困境,都要有一个全( quán)面的认知,才能保证你所( suǒ)塑造的人物是符合时代( dài)所需。
许渌洋说,可能因为( wèi)他和申奥都是北京小孩( hái),从小就比较关心我们在( zài)时代所处的位置,以及我( wǒ)们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总( zǒng)结起来,即胸怀祖国、放眼( yǎn)世界。下一部电影《用武之( zhī)地》,也融入了这样一种认( rèn)知视角,探讨了当今我们( men)所面临的困境。
电影圈需( xū)要更多的“老金”
“电影故事( shì)是一个复杂的表述工程( chéng),不是单线条的,而是多层( céng)叙事交织而成的。”
许渌洋( yáng)将自己比作电影圈的老( lǎo)金,他认为编剧是一个职( zhí)业、一个工种、一门手艺。只( zhǐ)有把技术练入门了,才有( yǒu)资格说后续艺术追求的( de)事。

好莱坞主流叙事那套( tào)东西,玩了快一百年了,他( tā)们形成了自己的工业体( tǐ)系,有审读员、剧本医生等( děng)工种来帮助编剧完成复( fù)杂的叙事系统。我们要摸( mō)索出自己的主流叙事体( tǐ)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 zhǐ)能在实践中不断地沉淀( diàn)。
“中国电影需要艺术家,但( dàn)艺术家可遇不可求。中国( guó)电影要健康发展,需要的( de)不是100个艺术家,而是100个斯( sī)皮尔·伯格,就像保密局需( xū)要100个余则成。”
遗憾的是,学( xué)校里的人才培养体系,常( cháng)常是奔着培养金字塔尖( jiān)上那20%人去的,而金字塔下( xià)80%的人不知道该干嘛。
“很多( duō)创作者把自己看得过于( yú)重要,而我们没把自己太( tài)当回事,我们定位是要做( zuò)手艺人,为故事、为观众服( fú)务的手艺人。”许渌洋说,对( duì)自己的态度,要降格,对自( zì)己所做的事情,要升格。他( tā)和申奥都是从宁浩的“训( xùn)练班”里学到了这些,他们( men)都十分感谢宁浩导演的( de)帮助。“宁浩导演是一个非( fēi)常懂叙事原理的人,第一( yī)次跟他开会,聊了两小时( shí),比我大学四年学得都多( duō)。”
从第一部没拍成的片子( zi)到《受益人》,许渌洋和申奥( ào)接受宁浩的“魔鬼训练”。在( zài)不断地否定、推翻、重改的( de)过程中,他们通过边实践( jiàn)边学习,知道了哪个模板( bǎn)是适合你所讲的故事。申( shēn)奥也曾在一篇采访里回( huí)应了这段“魔鬼训练”,称他( tā)受的所有“挫”都来自于宁( níng)浩。

从2016年入行到现在,他们( men)经过了近十年的时间的( de)实践与训练,沉淀出自己( jǐ)的手艺活儿,成就了现在( zài)《南京照相馆》的叙事力量( liàng)。
古希腊时期的思想家们( men)认为艺术首先是一种技( jì)艺,先有“技”再有“艺”,而现代( dài)人似乎常常把艺术当作( zuò)表达思想的手段。没有技( jì)艺的进步,何谈艺术的成( chéng)就。
当下很多商业片导演( yǎn)可能百思不得其解,他们( men)费劲拍出来的片子为什( shén)么卖不了,因为他们的基( jī)本功都不扎实,仍然多次( cì)在犯故事原理的基本错( cuò)误,无法给到观众一个基( jī)本的、舒适的观影体验。
“我( wǒ)和申奥都想做干到70岁以( yǐ)上的手艺人,我们就是电( diàn)影行业的老金,我们也希( xī)望中国电影能有更多的( de)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