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拜读过阿奈老师的( de)原著,之前看过《大江大河( hé)》系列的剧版,本剧的演员( yuán)表里有一大惊喜是宋运( yùn)辉梁思申雷东宝韦春红( hóng)居然都在,就连演员都是( shì)原版《大江大河》没换人直( zhí)接过来的,外加了刘钧刘( liú)奕君高露朱雨辰等这些( xiē)耳熟能详的演技派加盟( méng),光从阵容上就赚足了眼( yǎn)球,吸引了足够的期待。
在( zài)江河系列里董子健饰演( yǎn)的杨巡是个集坚韧勤劳( láo)和善于投机取巧于一身( shēn)的创业商人角色,看了一( yī)些剧评才反应过来,可能( néng)是到了《淬火年代》剧里把( bǎ)这个功成名就的角色更( gèng)多往阴险狡诈唯利是图( tú)方向去塑造了,所以干脆( cuì)换了一个全新的角色林( lín)岳,同时把杨巡的妹妹杨( yáng)俪也替换成了林川。
顶着( zhe)厂二代光环从德国留学( xué)归来的男主角柳钧,一门( mén)心思试图把在德国学习( xí)到的精益求精的生产理( lǐ)念引入国内,但他要面对( duì)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 qī)国内生产制造行业普遍( biàn)的粗放型经营管理理念( niàn),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巨大( dà)差距,既是前进道路上需( xū)要逾越的鸿沟,也是逐渐( jiàn)走向成熟所需的人生历( lì)练。
在柳钧入局之前,上一( yī)代创业者,比如宋运辉雷( léi)东宝杨巡(林岳)们,已经完( wán)成了市场经济初期的资( zī)源和资本的原始积累,能( néng)看得到的赚钱门道大部( bù)分已经被外资政资以及( jí)少数先发民资占据。留给( gěi)柳钧这样的后加入者的( de)机会并不多,单靠某些尚( shàng)未完全市场化的先进技( jì)术+一腔热情也是很虎口( kǒu)夺食难拼出一席之地。
但( dàn)2001年加入WTO是个巨大的转机( jī),由于整个市场的蛋糕都( dōu)大了,原本的利益既得方( fāng)和后发的加入者避开了( le)存量市场的零和博弈,大( dà)家都有更多机会获得增( zēng)量市场的蛋糕,所以整个( gè)经济环境都是一派欣欣( xīn)向荣的样子,这也是柳钧( jūn)创业小船能顺利启航的( de)根本。
即便如此,在柳钧他( tā)们的创业初期,也还是会( huì)遇到各种各样的风浪,譬( pì)如国内市场环境对于高( gāo)精生产的抵触、以林岳市( shì)一机为代表的大厂压制( zhì)、市场参与者甚至管理者( zhě)对知识产权的漠视、初创( chuàng)型民营企业经营难融资( zī)难等等,但凡在方向上稍( shāo)有偏差或者经营上稍有( yǒu)不慎,创业的小船就有可( kě)能随时折戟沉沙。
当我们( men)后来看到某些领域的“腾( téng)飞厂们”在各行各业展翅( chì)腾飞的时候,谁还能记得( dé)当年无数同样梦想腾飞( fēi)的各种中小企业,就像海( hǎi)边沙滩上曾经的足迹一( yī)样,早已被历史发展的大( dà)浪冲刷的无影无踪了。
我( wǒ)非常理解柳钧在刚回国( guó)时候对于设备精度的追( zhuī)求,那感觉就像吃过了细( xì)粮精肉,就很难再认同粗( cū)糠烂菜一样。本人刚毕业( yè)的时候就有幸进入了一( yī)家欧洲精密设备公司,记( jì)得当年在公司内部的发( fā)展历史墙上,起步就是一( yī)张欧洲大胡子老头的黑( hēi)白照片,下面注释着这位( wèi)创始人从鸦片战争之前( qián)就开建立了生产作坊,秉( bǐng)承着精益求精的理念,他( tā)和继任者们用一百几十( shí)年的时间,让公司稳稳的( de)占据了该行业全球高端( duān)市场的巨大份额,厚重的( de)历史感和现实的自豪感( gǎn),是我对那家公司最深刻( kè)的记忆。
从德国回来的柳( liǔ)钧想必也会对自己的事( shì)业有类似的憧憬,但当时( shí)的市场环境根本给不了( le)他打造类似欧洲那些百( bǎi)年企业的机会,就像好朋( péng)友钱弘明和竞争对手董( dǒng)总表达的那样,在一个劣( liè)币驱逐良币的市场环境( jìng),如果一门心思当良币,就( jiù)得面临被“驱逐”的风险,而( ér)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恰( qià)恰是腾飞厂这样的创业( yè)民企的命门。
柳钧所面对( duì)的发展环境跟他的理想( xiǎng)有挺大差距,但同时他也( yě)是幸运的,后来遇到的人( rén)生伴侣崔冰冰帮他解决( jué)了融资的问题,而有幸结( jié)识的命中贵人宋运辉梁( liáng)思申,又帮他解决了经营( yíng)上的困境。
但当时能有多( duō)少其他创业者和企业遇( yù)到这样的伴侣和贵人呢( ne)?纵观改革开放几十年来( lái),尤其是加入世贸和金融( róng)危机之后,市场情绪越来( lái)越急躁,资本对于回报的( de)时效性要求越来越严苛( kē),看到苗头就一股脑蜂拥( yōng)而上,短期内难见到巨额( é)利润就被弃若敝履,根本( běn)不会给任何“静心打磨”的( de)机会。
所以,赚快钱,就成了( le)很多企业的生存之道,有( yǒu)时候并非其初心,而是在( zài)一次次的风浪中为了存( cún)活不得已为之。但等后来( lái)快钱赚多了,有了足够的( de)积累,不再发愁生存了,整( zhěng)个企业早已经习惯于此( cǐ),让他再搞什么深度钻研( yán)精益求精,早没当年那个( gè)心气了。
看评论里很多人( rén)都赞同发展实业,都希望( wàng)企业能保有精益求精的( de)追求和渴望,可是现实中( zhōng)哪有这样的土壤呢。
早年( nián)结识一个做细分领域产( chǎn)品的小老板,刚创业时候( hòu)也是一门心思追求品质( zhì),但他可没有柳钧的那些( xiē)贵人助力,结果被市场和( hé)资本反复扇脸,亏到家人( rén)都快忍不了的时候,终于( yú)还是转型赚快钱去了。如( rú)今偶尔聊起当年的实业( yè)理想,只能苦笑着摇头。
坚( jiān)持纵然难能可贵,但有时( shí)候需要跟现实和解,更需( xū)要跟自己和解。